媒體報導
2025
50+ FIFTY PLUS
2024
今周刊
2024
大愛電視
2023
康健
2023
50+ FIFTY PLUS
2023
今周刊幸福熟齡
投入長照領域近30年,長泰老學堂執行長林金立看過不少職場強人,退休後鬱鬱寡歡,人生變得不幸。為了不讓經營自助餐的母親步上後塵,他花10年溝通協助,終於讓母親在79歲時甘願收店,迎接種菜新生活。
2023
風傳媒
時至今日,在國內1千多家長照機構中,約束仍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照顧模式;至於業者這麼做最常見的理由是為了維護老人安全,以及照顧人力不足,更何況他們還有醫囑與家屬同意的背書。但,在這過程中,有多少人關心老人的意願與感受,或者認真思考,難道真的沒有約束以外的照顧方式了嗎?!
2020
熟年誌
《自立支援逆轉長照困境 》
鼓勵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、無微不至的照顧者方式,鼓勵照顧者看見長輩的「能」,協助他們得以發揮,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自主生活的能力,這與華人傳統的孝道與照顧理念,可說是180度的大翻轉,挑戰華人的孝道精神。
台灣失智症者已突破37萬人,在機構中為了便於照顧,經常使用約束的方式,來了解自立支援照顧帶來零約束的新生活。
2019公視熟年臺灣-追求無約束照顧系列
共四集不同主題的影片,探討當長輩失智失能後,應對不同情境的照顧困擾時,照顧者該如何聰明應對。
「零約束、零尿布、零臥床」的「三零」照顧模式,林金立帶動起來的風潮,也在長者和照顧者的笑容裡,綻放著回歸人性溫暖的氣息。請點選16:00-31:36。
告別約束,老而自立。同仁仁愛之家引進日本的零約束及自立支援照顧,讓機構內的老人可以有機會重新站起來,不只讓老人家生活更有自信,更讓其他機構開始思考照顧模式應該要翻轉了。
《康健雜誌》一行共8位同仁,前往同仁仁愛之家進行「zizibaba體驗」。這樣的體驗雖然僅有短暫的數小時,但卻是臺灣許多被照顧的爺爺奶奶每天24小時、一年365天的日常寫照,透過體驗重新定義照顧的觀念。
原本每天臥床20小時的阿公,現在聽到要吃飯了,高興的像孩子一樣走得飛快;原本以為要在輪椅子渡過餘生的老太太,現在不僅站起來走路了,也開始鼓勵其他的長者要認真做運動,這些都是開始推動「自立支援照顧」之後的改變。
透過機構實例影片 傳遞「自立支援」精神
2020年初,智邦公益館至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-長泰老學堂日照中心參訪,看到協會不同一般長照機構的照顧模式,顛覆了對傳統長照機構的刻板印象,眼見為憑「自立支援」精神的理念實踐。為進一步讓社會大眾更認識「自立支援」照顧概念,智邦公益館與長泰老學堂共同攜手合作拍攝五支短片,並於2021年2月正式對外推廣。
我們希望透過影片中長者案例,讓社會大眾看到「自立支援照顧」的理念實踐及對長者的正向影響,翻轉大眾對傳統老人機構的想像。當社會能重新定義「照顧」的意義,民眾有「自立支援」的觀念,進而促進台灣舊有照顧模式的改變,才能讓台灣長者真正享有尊重、平等、友善的晚年生活對待!